水云间的歌谣——再评《云水谣》

PinkACDC 文

昨天晚上又看了一遍《云水谣》,虽然已经写了很多篇关于这部影片的文章,但是总觉的还是有没说完的话。对于这部影片,感觉极像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总体来说,与以前看过的几次相比,还是没有令我失望(《挪威的森林》也同样从未令我失望)。一部确实优秀的影片也许永远不会令观众失望,就像《魂断蓝桥》、《西雅图夜未眠》之类的经典影片。《云水谣》可以算是十年来除了《我的父亲母亲》中国人拍的最好的一部影片。我并不为《云水谣》值得我这样赞扬而感到丝毫的怀疑,因为《我的父亲母亲》是以画面取胜,张艺谋似乎从来不会向观众认真地讲述一个故事,而《云水谣》在画面不逊的前提下,情节却的确令人动容。

画面还是一如既往地富有诗意,尤其是影片开始时的那个长镜头,由一个擦皮鞋的匠人开始,长达六分钟的长镜头,没有一点画面与画面的切换,带领我们走街串巷,看到的是台北的民居、穿梭的人群、飞翔的鸽子和喧哗的街景,听到的有阴柔婉转的闽南戏、婚嫁的吹打、果贩的叫卖。而整个镜头似乎是一直在向后拉,最后以俯视的角度定格在王家的门前,仆人用闽南话问道:“是陈秋水先生吗?”我们此时看到的仅仅是陈秋水的头顶,然后镜头再向后拉,依然没有明显的切换,可我们接下来看到的是王家阁楼上的客厅,陈秋水与王家女主人隔桌而坐,还是青春年少的陈秋水拘谨地坐在桌右,没有切换的长镜头至此结束。整个长镜头是本片的一个亮点,我似乎没有在其他国产影片中见到过如此长且又如此出彩的长镜头。张艺谋擅用远镜头,而尹力似乎惯用长镜头,这也许是他个人导演风格的一个特点。

谈话中的陈秋水显得十分拘谨,也许这是因为角色的需要,但我觉得陈坤在影片后半部分的表演要比在前半部分的更为自然,更为生动。也并不是说陈坤在前半部分的表演不好,而是说相比于后半部分来讲,总是不尽人意,表演有些做作,台词也过于简短,甚至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在陈秋水与薛子路初次见面的那个镜头中,子路说“我是白天晚上都做梦的那种……我醒不了了……”,而秋水答道“好啦好啦,都一样大家都一样……”。为什么“都一样”呢?难道那个时候秋水已经喜欢上碧云了?假如如此,那么秋水为什么向子路说这个呢?是为了宽慰他吗?秋水也是白天晚上做梦都醒不了?似乎不合逻辑。

再一次看《云水谣》的时候,发现张志恒饰演的薛子路这个角色还是蛮好的,傻乎乎的,很老实的一个人,我喜欢这样的性格。虽然网上有观众批评张志恒的演技太差,简直是在侮辱香港同胞的形象(薛子路是一个自香港来到台湾的角色)。所以在这里我得替他“平反昭雪”,这个角色还是蛮成功的,特别是说话时结结巴巴、情绪激动时就流鼻血、胆小但又对王碧云关切备至的形象,相比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对于一个来自英皇的新人,不能要求过于苛刻。

说到这里不能不再提一下秦汉饰演的王庭武。实际上影片中的这个角色是被美化了的,在《云水谣》的剧本中,当秋水与碧云分别时,王庭武拒绝与秋水握手时说过这么一句台词“我不和左翼分子握手”,而在电影中则便成了“我不和你握手”。这么一经改编,减少了王庭武这个角色身上的政治因素,而增加了他的人性因素——他不和秋水握手、讨厌秋水并不是因为秋水的政治身份,而是作为一个父亲,痛恨那个伤害自己女儿的秋水的表现——所以我认为这个改动是很棒的!其实作为一部影片,时不时搞点政治说教是十分讨厌的,观众到影院来的目的是希望被感动,不是希望被说教。就拿《生死抉择》这部曾经被拿来当说教范本、全国热播、群众蜂拥观看的影片来说,观众为之所感动的是主角的一身正气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并不是为政治说教而感动的,这就是为什么商业片永远比纪录片的票房高出不知多少倍的原因。如果一个国家需要时不时地运用各种形式增强对公众的政治说教,恰恰说明了这个国家的政客需要被大众来说教一番,2002年伊战期间的布什政府就是这样一个鲜明的例子。还好,《云水谣》的政治说教还不是招人厌,除了陈秋水死的比较政治化以外,全片的政治因素还是与故事情节融合得很恰当的。其实我并不是说电影不要掺杂政治,而恰恰相反,如果《云水谣》没有了政治因素,将会不可避免地落入窠臼,成为一部高不成低不就的痴情电影,也正是因为有了政治因素的参与,影片的境界才能被拔高,才能被称为“史诗爱情大片”。

我曾经在《水云间的歌谣:不足篇》中说《云水谣》中秋水和碧云的爱情铺垫过于简单,现在纠正一下,其实这部分的情节只能这样走,如果长篇大论地铺述两人的感情问题,且不说影片的长度将增加到一个有望超越有史以来最长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记录,更重要的是,爱情篇幅增长了必定会削弱政治篇幅。也许大家会疑惑,你不是反对电影中太多的政治因素吗?当然,《云水谣》的卖点一是爱情,二是政治,我也说过,没有政治《云水谣》将落入窠臼,也正是因为其中的政治因素,这种爱情才能被称为伟大,所以失掉了第二个卖点的话,第一个卖点就像是1后面的0,没有了1,有再多的0也没有任何价值。话又说回来,如果秋水和碧云的爱情铺垫过长,两人爱得如胶似漆,那么后来金娣用了不是很长得篇幅就把秋水追到手(暂且这样说吧)这一情节又不合逻辑了,难到陈秋水是个花心?原来与王碧云如胶似漆,被小护士几个回合就征服了?所以这也算是影片中的一个大难点,谁让《云水谣》是电影而不是电视剧呢?电视剧可以十几集的来慢慢理顺其中的关系,而压缩到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有所疏漏是在所难免的!

其实要再多为秋水和碧云铺述一点也不需要太多的情节,我们可以在其中插入一个十分感人的情节,比如碧云因为某种原因生命垂危,而秋水舍命相救,也许这种剧情太落俗套,但是我像导演和编剧肯定能想出一个不必占用太多时间却又能感人的情节来增强秋水和碧云之间的感情温度,也的确,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因素就让碧云为秋水苦等终生的确有些童话化。也不知导演和编剧安的什么心,明明可以解决,或者缓和一下缺陷的,却无动于衷。理解缺憾吧,缺憾有时也是一种美!

说到情节缺失的问题,我也曾经说过火车站送行的那场戏,金娣突然就改口叫秋水“哥”似乎有些奇怪,但是我们看看剧本就可以知道,在上一场中,两个人已经认了兄妹了,大家可以去看看剧本的第65个镜头,只不过在电影中没有出现这么一幕,也是非常奇怪的,在影片中许多情节有缺陷的地方大多都是因为原本剧本中有的部分在电影中被剪掉了,所以还是推荐大家去看看《云水谣》的剧本。

关于镜头转换时使用太多黑画面的问题,的确一方面是因为情节不够流畅(剪切掉了一些情节嘛,接不上了,只这么办),另一方面我想导演也许是在故意营造一种气氛,一个通篇的气氛,一种不好解释的气氛,而这种气氛有正好与影片相融合。我姑且猜一下,也许是一种因时代久远而回忆不清晰所造成的断层需要黑画面和淡入淡出来表现,毕竟电影的主要情节都不是发生在当下,而是六十年前。姑且瞎猜,大家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这个画面表现上的不足我们也不能说它好还是不好,有好的作用,也有不好的作用,而问题恰恰出现在我们无法评价究竟是好的作用多还是不好的作用多,暂且搁置一下吧……

其实影片在情节上也有许多设计很巧妙的地方,前后呼应,也足见编剧的小聪明。比如在影片前半部分,回到西螺的秋水听到碧云来到的消息后,摄影师给了我们一个追踪秋水奔跑寻找碧云的镜头,而在秋水到达西藏后,听到小护士说“徐院长,有个叫王碧云的女同志找你”的时候,又是一个追踪秋水奔跑寻找的镜头,前后呼应。另一个呼应就是在碧云送别秋水的时候,两人流泪吻别的镜头与在西藏秋水与金娣含泪亲吻的镜头也十分相象。这究竟说明了什么?编剧是何居心?隐喻着什么深层的含义?我们从中猜到了什么?大家也许会各有不同的见解。

最后不得不再谈谈片中饰演晓芮的梁洛施。这个角色也许是整部影片中最与全片气氛格格不入的,也许有人说她是失败的,更是有认把梁洛施和徐若瑄、张志恒归为影片三大败笔。我只想说,与影片气氛格格不入是必然的,因为这正是编剧和导演的意图所在。我已经说过,爱情是该片的一大卖点,而展现不同时代、不同世界的人们的不同爱情观也是该片的一个目的,虽然不是终极目的,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再影片中我们随着晓芮的出现有可以看到两队情侣亲热的镜头,一个是再上海小台北的那个酒吧中,一个是在西藏的一场婚礼中,而这一对姑妈和侄女——碧云和晓芮——截然成了链接两个时代、两个世界的人物。碧云所代表的传统式爱情观和晓芮所代表的现代式爱情观的激烈冲突,全然表现在两人在一次次电话交谈中的口角。传统式爱情观追求忠贞、坦然、全心全意,现代式爱情观号称独立、快捷、感觉化。

我清楚地记得影片中两句经典的台词,一个是在上海小台北酒吧中晓芮询问同桌的两名“新新人类”说“姑妈想在上海举办一个小型画展,不知道可不可行”,其中一个女孩说“有什么可不可行的,只要有钱就行”然后放肆地大笑;另外一句是卓玛问晓芮“姐姐……你为什么不结婚呢”时,晓芮答道“我看上的人家看不上我,看上我的我又看不上人家……到处都是小心眼儿的男人和势利眼的女人,我姑妈和你公公婆婆那样的稀有品种已经灭绝啦”。这也许是影片中最具有现实批判意义的两段对话,大家细细琢磨一下其中的涵意,“只要有钱就行”、“小心眼儿的男人和势利眼的女人”、“稀有品种已经灭绝啦”,这个时代真的不会再发生像秋水、碧云和金娣那样忠贞的爱情了吗?传统的爱情观会再几十年以后,在依然坚守传统爱情观的那一小部分“稀有品种”灭绝后永远沉沦吗?这又怎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呢?!

且说且记,也许是没有什么逻辑地写下了这篇关于《云水谣》的评论,也许我的许多观点并不能使大家信服,也许我的许多想法并不能使大家理解,但我想我已经把我现在能想到的、可以总结出来的全部记录下来。暂且说这么多,以后如果还有更多的想法,会继续《水云间的歌谣》的。



【更多影评】水云间的歌谣——评电影《云水谣》

PinkACDC的博客
~  文章目录  ~
~  返回主页  ~
版权所有 © 2002-2012 Artsdo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