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文 章           

刘项原来不读书——闲话皇帝
文: 伟大时刻

    唐人章碣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虽说诗的本意是刺秦的“坑儒”,但也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这说明中国自古以来,读书人就有读书无用的困惑和无奈。现在读不读书,有没有用,当然不用讨论,我们就看看古人关于读书的言论。最早散布读书无用的是孔子门徒子路,他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就是说有饭吃就行了,还读什么书。如果有用,也是为了混口饭吃,出仕只不过是拿俸禄糊家口。孟子说得比他智慧:“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读书只取二三策,是为了行自己的为政之道,所以他才会有那么踔厉风发、意态亢昂的气派。

    大凡从历史上看,书生很少当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书生当皇帝反而误国误民,不读书的皇帝倒是国泰昌运。读书只是学了圣贤之道,并不一定有治国之略。有开国、治国之才的人,决不会是两耳只有圣贤教诲的书生,机谋、权变、老辣甚至狠毒才是必须的素养。所以,自古以来帝王与书生都是分离的,学者文人可以行自己的仁义之德,为皇帝的发号司令作道德完善的工作。比如那个“阿二世”的叔孙通,保全性命为汉代的礼制做出了贡献。

    开国皇帝通常都是草莽英雄,或者就是地方的豪强,学历最高的也就勉强说是具有游民性质的破落知识分子。这是因为读书是拿来用的,不会用就是无用。读书讲究修身平国治天下是仁者的想法,做诗词歌赋也只是智者的才能,不识字、不读书照样可以当皇帝,只要学会利用读书的儒生为己所用就是本领。所以不读书的皇帝成功与否在于识人、用人,和自己的念书多少无关系。

    历史上的刘邦,就是一个典型的破落户。他的父亲刘太公“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沽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可见他的家教和家庭环境是不好的。因此平生所好就是游手好闲、不事产业,没正经读过书。后来当了亭长,无所不狎辱,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贯酒。欠了不少酒钱,“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劣迹可以略见一斑。当了霸主以后,还是不改恶习,对读书人瞧不起。有儒生来见,他解儒生的帽子,溺尿其中,可见其有辱斯文到何地了。但他最大的长处,就是会利用读书人,比如萧何、张良、陈平等,言听计从,从不过问他们的品质如何,只要用得上就行,这就是草莽比书生更具有政治优势。如果是书生领袖,想必还要考察所用之人的品质,那人才早被别人招揽走了。

    唐末和宋代之间的五代十国,其开国国君几乎都是草莽游民。先后出现了象梁太祖朱温、后周郭威、前蜀王建、吴越王钱镠等一批靠打家劫舍的方法发迹的流氓皇帝。这些人纷纷以刘邦为宗师,其实才能和个人素养都远不及刘邦,所以都是短命王朝。朱温本是黄巢的部下,后背叛黄巢降唐,其人史称“刚暴多杀戮”。郭威是在家乡杀人逃逸从军,多立战功而发迹的,后拥兵自重废汉而自立为帝的。王建和钱镠他们出身和社会经历都极其相似,少时都是逞强好胜,专干违法乱纪的事,后来在宦途平步青云,直至羽翼丰满自立为帝。这个时代被欧阳修称之为“天地闭,贤人隐”。正因为他们个人的行为,也就造就了“其兴也暴,其亡也忽”的历史局面。这些都是时事造就的“英雄”。他们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不读书,失败是因为不会用读书人。

    朱元璋这个“无赖儿郎”,与刘邦相比还略胜一筹。他先是给地主当放牛娃,后落魄到寺庙当小和尚,证明他就没上过学,不过他天生有一个“识文断字”的本领成就了他。清代史学家赵翼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这就充分揭示了这位草莽皇帝的成功秘诀,他是个具有领导、组织才能,善于网罗人才、驾驭他人的高手。另外他的冷酷、狡诈、权术、机谋等素养师从刘邦(历史上他是处处学刘邦的),从而使自己做稳江山。

    中国还有一个书生皇帝,不为常人足道,他就是新朝的王莽。他深得太皇太后王氏对己的信任,通过自己的奸诈、虚伪和残忍的手段一步一步攫取了权力,纂位当上了皇帝。说他是书生,是因为他的政见有浓郁的书生气息。比如在托古改制问题上,他对古代是真诚向往的;他仿效周代,企图以古礼建立一个理想道德社会。可是面对起义部队,就十足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学生了。另外还有一些具有文人艺术气质的皇帝,但不能称之为书生皇帝,因为他们的书生气并未用在自己的治国方略上,只是爱好艺术而已。比如宋徽总赵佶,精于绘画、书法,也懂得音乐,但他后来只能金人的洞穴里,当个俘虏从事自己的文艺创作。南唐后主李煜,从小在宫中系统接受了高等教育,儒家的经典倒是毫无兴趣,反而热衷于老庄和佛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样样精通。不但会欣赏,还会自己创作。但后来金陵还是失陷了,作了宋太祖的违命侯,当皇帝对他来说只是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而已。


[  返 回  ]



版权所有 伟大时刻 (C) Artsd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