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的歌谣——评《云水谣》

PinkACDC 文

1.情节篇

《云水谣》由上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但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唯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

与台湾失去联络的陈秋水,为思念母亲徐凤娘与恋人王碧云而将名字改为徐秋云。作为军医的他奔赴朝鲜战场,饱经战争与炮火的洗礼。一边怀着保卫家国的热血豪情,一边默默思念海岸对面的亲人。此时他结识了单纯可爱的战地护士王金娣,就像他与碧云一样,这个小护士第一眼就爱上了陈秋水,开始了对他执著的追求,并在战争结束后一直追随已援藏的他到了西藏当地的医院。由于海峡两岸的分隔,又几度寻找王碧云无果,在这种绝望中,王金娣的真情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陈秋水,陈秋水最终与她结婚了。

此时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则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她发誓要用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直到68年她终于得知了陈秋水的消息——陈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

近60年过去了,一生未嫁的王碧云已两鬓斑白,但那段纯真美好的爱情仍然深藏在她的心里。此时她的养女晓芮却在西藏发现了陈秋水的踪影……


2.情感篇

一段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等待,一首连系悲欢与离合的歌谣,曾经的海誓山盟在荏苒的时光和峥嵘的岁月里黯淡,曾经的难舍难分在决绝的爱意和物是人非的情景中苏醒……这就是《云水谣》,一部在水云间传唱的歌谣,告诉我们的一个有关铭记与遗忘的故事。

碧云、秋水、金娣,他们从来就不是什么被历史所记载的人物,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为他们的故事所感动。世道无常,人的命运也许生来就是被世道所捉弄的。相爱的人因世事而分离,又因分离而愈加思念。这看似不公的命运后,又隐含着多少的无奈。

这悲剧的缘由是什么?

碧云的悲剧缘由是秋水吗?是秋水的离别致使她在苦苦等待了21年(自1947年秋水离开台湾到1968年秋水殉职)后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爱情?秋水的悲剧缘由是金娣吗?是这个敢爱敢恨的“假小子”使他忘记了对碧云的坦坦誓言吗?子路的悲剧缘由是碧云吗?一个对碧云如此痴情的人,虽然最后他们在一起了,但是时隔多少年,相信碧云最爱的人仍然是秋水,更为可悲的是,身患“地中海贫血症”,在女儿晓芮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金娣的悲剧缘由是谁?也许她的悲剧缘由并不是任何人,而是她倔强不羁的性格,就像片中她自己所说:“我要等他们(指她的父母)同意,上海一解放我就用不着随军南下了……我要不南下,也用不着去朝鲜,我要不去朝鲜,怎么认识你?我要不认识你……我坐在这里干什么!”是啊,如果真的如此,想必她也不会和秋水一同葬身与青藏高原的皑皑白雪之下了吧。

在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一直在考虑,世间真的有这种忠贞不渝、以一生为代价的爱情吗?影片中王碧云至老未婚,她到底是在等什么?这是一种对爱情的忠贞还是一种自欺欺人?这种爱情在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吗?这种爱情对当下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幸福吗?以一生去换取一段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爱情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吗?如果任意的一个人在现实中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他(她)会像影片中那样痴情吗?对于陈秋水和王碧云的两种不同的选择,究竟哪种是正确的呢?或者说是哪种值得在这个时代提倡、哪种更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呢?

其实影片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在探讨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祖国统一的主题,爱情只是其中的铺垫与牺牲。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主题不好,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不好,而是很好。但在物欲横流、信息泛滥的泡沫时代,现在的人们对于影片中的爱情究竟有一种怎样的评价呢?这的确是一个物欲横流、信息泛滥的泡沫时代,这也是一个人人都在真正为自己的幸福而奋斗的时代,人的价值真正被提升到了最高的境界,人生的幸福成为了人们的最终目的。还记得小的时候被教育说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然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个人的幸福?也许这样说会有人批评我没有觉悟、自私自利,那么报效祖国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是国家富强,是为了人们安居乐业,是为了使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尊重,最终还是为了个人的幸福。都说现在的年轻人崇尚的是快餐式爱情,这是为许多已经不年轻的人们所不齿的。但一个时代终究有一个时代的信仰,在一个时代的范畴中,这个时代的信仰是没有错误的,因为在这个时代的范畴中,人们不可能会有其他的信仰。在当下得安时代中,为了追求人生真正的幸福,影片中的那种王碧云式的爱情观——为一段不可能的爱情耗尽终生的爱情观,却是与时代的主流背道而驰的。为心爱的人坚守是一种值得赞扬的情操,而为一段没有未来的感情痴等则是一种悲剧。希望这种悲剧不会在这个追求个人幸福的时代上演。

其实,有的悲剧是无法归咎于谁的,在那样的世事中,这样的悲剧注定会发生,而且会发生很多很多,他们的悲剧也仅仅只是许许多多悲剧中我们得以知晓的一个而已。


3.场景篇

影片以一个表现台北上世纪40年代街头巷尾风情民俗的长镜头拉开帷幕,非常精彩传神,呈现出国产爱情电影罕见的大片之势。不得不说,画面非常美,像一幅幅油画。从台湾街景到西螺乡下,从朝鲜战场到西藏雪山,光影和色彩的变化让人不由得信服和向往。电影开始时一个六分钟的长镜头,最大限度的容纳了当时的台湾特有的景象(而这些场景都不是在台湾本地拍的,而是在福建的漳州和鼓浪屿):闽南戏、布袋戏、婚嫁、街头小商贩……我们从中看到了台湾热闹的街景、台北的民居、天空美丽的飞鸟、穿梭的人群……这些镜头上天入地,穿堂入室,由远及近,又由近到远。虽然这六分钟的长镜头是分八个镜头拍成的,却衔接得非常连贯自然。而陈秋水家乡的西螺,真是小桥流水般让人赏心悦目:转动的水车,流淌的小溪,高大的榕树,乡间的小路,为秋水和碧云美好的恋爱时光刻画出最生动的背景。朝鲜战场的镜头是整部电影中最不好描绘的,要在惨烈战场上营造秋水和金娣从相遇、相识到成为朋友、逐渐建立起感情的一种浪漫氛围,而且还必须让观众感到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确是对导演的一个挑战。然而就是在战场上的镜头是我感觉全片最美好的镜头,尤其是秋水回忆中留着短发的金娣腰挎朝鲜腰鼓起舞的镜头,摄影师有意使用了泛黄的底色做旧,不仅仅暗示出回忆的沧桑感,更是对镜头的一种恰到好处的艺术化处理,泛黄的底色像极了因年代久远而造成褪色的油画。总而言之,《云水谣》是在我所看过的诸多电影中唯一在画面的美感塑造上能和《我的父亲母亲》相媲美的。


4.演员篇

如果说美丽的镜头给观众带来的是感官上的享受,那么让观众感之动容、赏之赞誉的便是影片的另一个出彩点——演员的出色演技。

陈坤似乎是演爱情片的固定考虑演员,在《金粉世家》中曾成功塑造了一个放浪、纨绔、痴情而又多情的富家子弟金燕西,一改我以往对他貌似“偶像派”的误解。而在《云水谣》中,他一洗花花公子的浮华气质,同样将一个清爽而温良的男人也塑造得颇为成功。陈坤作为片中男主角,非常好的演出了陈秋水不同时期的变化,比如他在片中的几次奔跑——乡下时寻找碧云的心急,分离时雨中追车的不舍、西藏时找寻金娣版碧云的焦灼——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很好的表现出不同时期人物的不同特征及内心世界,赋予了陈秋水非常丰满的人物形象。虽然电影到后面部分,陈秋水的台词越来越少,只能通过一些肢体语言和眼神来表达他的情绪、他复杂痛苦的内心,而陈坤把这一点把握得非常好,“我的处理方法是通过眼神的闪躲,来表现人物逃避爱情选择的矛盾心理。而在秋水与金娣在西藏小屋内相拥而泣的高潮段落,我故意让身体处于一种僵硬和麻木的状态,借此以掩盖秋水内心两个王碧云拉扯的焦灼,恰如其分的向观众传达出了这种感情。”(陈坤语)另外,陈坤所饰演的陈秋水的儿子陈昆仑这一角色同样精彩,虽然镜头不多,但儿子的气质掌握得恰如其分,令人简直忘记了这是陈坤。陈坤所赋予给陈昆仑的眼神特质和演陈秋水时完全不同。秋水青年时执着坚定,中年时沉稳痛苦,对着金娣时逃避和游离,而陈昆仑,却是豪爽精明,开朗欢快。能在同一部影片中恰好地表现出不同角色以及同一角色不同时期的个性,证明了陈坤的演技又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不在像《金粉世家》中有以英俊外表吸引观众目光的“嫌疑”,所以说陈坤这次的演出实在是特别出彩。个人认为在这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预示着陈坤正式进入了实力派演员的行列。

李冰冰的表演赢得普遍的肯定,大胆、泼辣、敢爱敢恨的小护士王金娣在她的演绎下活灵活现。此人的出场方式、咬定人物随情节发展的特征,以及这个特征(也可以说是人物个性)不断翻新的“伎俩”——从“米饭”到“改名”——都很生动和自然。影片由于她的出现显得活泼,不至于过分沉重,该煽情处同样不含糊,与陈秋水新婚夜互敬祝酒的情节,二人以醋代酒就出现更让人顶的东西,金娣倒三杯酒后,说“大哥一直等着的,是我不让他等的”云云,不少人都被他俩催情得泪花闪闪。然而对于金娣这十多年的个性变化,李冰冰在影片中似乎没有表现出来,虽然改变了发型。毕竟,影片有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一个人不可能一点变化和改变都没有,所以,李冰冰在不同的时期,不同性格特征的层次感表现得还不够。或许,一个对爱坚持、一直追求自己所爱的女人,也许在性格上变化不会太大,但要真正真是地表现一个人的,还是需要更多刻画个性的表现,所以多些细节描绘才能让人更同情金娣,更感动于她的付出,更喜欢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诚然,李冰冰在戏中的表演同样出彩,据说好像也是这部影片的成功让她摆脱了些许人对她“花瓶”的看法。

徐若瑄的出演有点意外,没想到一位歌手也来演电影,虽然这种情况在港台很多见。诚然,徐若瑄的表演不外乎纯情+煽情+眼泪+娇嗲,但表现青年时期的王碧云却恰恰需要这一点。个人认为她演出了富家小姐的那份娇和女学生的那份纯。而她饰演的中年王碧云对爱的执着,让人感动。正是因为她中年部分演得特别好,才能和归亚蕾演的老年王碧云完美结合,不会让人觉得突兀。也有人说她那嗲声嗲气的台湾腔普通话着实让人听得难受,这也是没有办法,地域原因怎么能不考虑到呢。

秦汉饰演王碧云的父亲王庭武,一位非常疼爱女儿而且又幽默的父亲。老年时父亲的那种无奈与些许的自暴自弃被秦汉演绎的很好,也不知道父亲偷着酗酒的这个主意是谁想出来的,总之很恰当地表现了老年父亲对女儿的失望与对生活的忿然。

杨贵媚饰演陈秋水的妈妈,也是一位慈母,演尽了思念儿子之情。

归亚蕾饰演老年王碧云,真的让人感觉她就是徐若瑄所饰王碧云的老年,过渡得非常自然。特别是在可视聊天的那个镜头,当陈昆仑的声音突然中断时,她在电脑屏幕前无声的呐喊和哭泣,道尽角色内心的悲苦凄凉和辛酸,让人唏嘘不已。


5.配乐篇

《云水谣》中的配乐实在是起到了很好渲染场景作用。比如影片一开始,就用一段一段快速渐进式跌宕起伏的音乐,把观众一下带入到影片中,带进站在船上的陈秋水的愁苦中,也带来大家的疑问:“为什么他要一个人这么痛苦的离开?”再比如陈秋水背着王金娣行走在雪山下时,响起了六字箴言的音乐,一个女声反复吟唱着“唵嘛呢叭咪吽”,让我们一下感觉似乎整个人也融入了进去,同时也为转眼而来的雪崩而感到震憾,看着秋水和金娣被铺天盖地的崩雪瞬间吞没,让观众不由憾然泪流。

在《云水谣》刚刚完成样片的时候,影片的主创曾考虑,由于故事起源于台湾,男主人公又是台湾人,所以想请台湾的音乐教父罗大佑为影片做一首主题歌,以体现当年台湾民谣的原汁原味。谁知罗大佑在看完样片后,沉思许久说:“此片无歌可配,只能用曲。这样气势宏大而又内涵丰富的电影不是简单的一首主题歌就能涵盖的。这样的电影只能用纯乐曲来表现。如果写成一首歌,就会把很多丰富的内涵掩盖掉,使观众觉得,《云水谣》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事隔一周之后,罗大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说服了导演尹力和曲作者邹野,这样才有了影片中气韵贯通、与情节衔接恰到好处的音乐作品。

曲作者邹野还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网上很多网友反映,在影片的结尾处,当秋水和金娣因为雪崩殉难时的藏族音乐,非常震撼人心,在看到银幕上悲壮的一幕,让人忍不住落泪。其实在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我对这段音乐实在是束手无策。虽然我曾经亲自到西藏去采风,当地的民歌也听了上百首,但就是找不对这种感觉。”由于这段雪崩的戏毫无疑问是全片的高潮所在,演员在现场没有对白,只有表情和动作,这就需要强有力的音乐来烘托当时的气氛。“我为此还专门请来了藏族歌手,为他们讲述了这个故事,还让他们看到了不少画面,就是想请他们帮忙想出能体现西藏,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它的圣洁和庄严。还有秋水和金娣在艰难跋涉、突遇灾难时的悲壮。”藏族歌手当时哼唱出来的就是这六字箴言,邹野被他们的歌声和神情打动,终于体会到这六字箴言在西藏不仅是最崇高的祝福,也是最被藏族同胞看重的。

影片中还通过一首英文老歌《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来展现陈秋水和王碧云的纯真的恋爱生活。在剧中是陈坤和徐若瑄二人亲自配唱的。这其中的词似乎就是两人当时心境的自然写照:“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在一个五月的美丽的清晨,歌声多么令人快乐,你说过,你爱我……”听着他们一起唱着这首歌,让人感受到如此青春无忧的二人恋爱时的快乐,可是却没想到他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真如歌词般那么短暂又缥缈,这似幻似真的美好为以后两人分离时的悲情主线铺够了伏笔。诚然这也是影片配乐中很好听的一首歌。


6.技术篇

很多去看《云水谣》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对它的画面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云水谣》是国内第一部成熟而全面采用了DI(数字中间片)技术的电影,所以本片在画面色彩和清晰度等方面,完全不同于往昔国产电影留给观众的印象,而更接近于好莱坞主流电影的画面质量。

所谓的DI(数字中间片),其实是一个电影后期流程,就是将胶片拍摄的原始素材直接转换为高分辨率的数字文件,然后再此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的电影后期制作,最后直接输出成片拷贝。它的优势之一在于大幅提高了最后放映拷贝的画面分辨率,同时在影片的色彩控制上也更加自由。 诸如国内观众熟悉的《天使爱美丽》、《绝地战警2》、《指环王》、《星战前传2》等诸多影片,都是采用了 DI(数字中间片)技术进行后期制作,所以我们才能够在电影银幕上看到那些绚烂之极的画面。

同时,作为另一个直接好处,就是影片的画面清晰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因为后期全部是数字化制作,画面质量上的损耗几乎可以忽略,也没有了传统胶片工艺中无法避免的灰尘和划伤,《云水谣》的画面清晰度绝对超越了普通观众对于国产电影的期望值。其实对于很多普通观众来说,他们虽然意识不到这些技术上的细节问题,但作为直接传递电影信息的画面质量的好坏,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观众对于一部电影的直观印象。很难想像一部画面上不时闪过噪点和划痕的电影,能够让观众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电影剧情之中。《云水谣》作为一部号称投资3000万的国产电影,花在 DI(数字中间片)技术上的钱是最物有所值的。

国内第一个应用数字中间片技术的应该是八一厂拍摄的《太行山上》。不过当时《太行山上》的技术相对不是很成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数字中间片的优势。而在《云水谣》里,数字中间片技术的运用可以看出来已经相当成熟了,不同场景的色彩控制,以及部分场景的抽色处理,都为本片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加分不少。在秋水和碧云相恋的场景中,那些如梦如幻的优美场景,是很难通过传统的胶片电影工艺做到的。而老年碧云出现的一些场景中,通过数字技术可以轻易而精确地对画面进行了抽色处理,在艺术感染力上能够实现传统技术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总之,对于每一个看过本片的观众来说,色彩饱和绚烂、场景清晰透亮的画面,一定会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对于国产电影来说,这也标志着一个重大的技术进步,因为正是有了技术的帮助,作为电影观众,才可能会被那些银幕上的光影打动心灵。


7.不足篇

1.痴情太重:双方的“痴等”成了表达爱情进而煽情的唯一路数。并且为了突出“痴等”的力量,导演为两人各加上一个同样痴情的追求者:薛子路和王金娣。这样的设计不知不觉地将剧中人物的性格限定得十分雷同:个个都是痴情种。“你痴我也痴”的故事致使人物从头到尾都几乎没有任何的性格转换(只是痴情),看四位主要角色中的任何一位,差别都不大,不就是一个痴字嘛。进而剧情显得毫无张力,平平淡淡,波澜不惊。

2.联系不足:对于分散两地的恋人,切换表现手法是常规套路,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导演仅仅满足于两地之间的简单“换频”,没有更进一步地设法让两者产生真正的联系。于是,“王碧云的故事”和“陈秋水的故事”就像两个以“痴等”为轴心的“同心圆”,两个人的故事除了“痴等”外完全被分割开来。

3.背景苍白:电影虽然是在讲述大的历史背景下个人命运的多舛和不幸,但影片对于历史与主人公在爱情电影中的关系把握不深,将大时代的背景处理的模糊而微不足道,并没有真正将人物置入其中,原本以为会着重表现个人如何被时代裹挟而去,抑或是爱情如何被现实环境所挤压等类似的角度。这种做法虽有可能触及诸多敏感话题,但同样可以让影片的情感力量增色。然而实际上历史大背景似乎只是一个引导故事发展的因素,对情感表现的促进作用却体现不大。

4.情节简略:故事进行得太过顺当,细节也颇为简略。王碧云和陈秋水云水相隔、坚贞一生的纯真爱情铺垫太过简略,像极了青春偶像剧的童话式爱情,让观众难以信服;金娣对秋水的一往情深以及两人最终的结合倒是更加动人,但刚过新婚之夜就嘎然而止,只用了一组展现两人“幸福生活”的简单镜头就交待过去了,似乎对观众及不负责;在火车站送行一场,金娣到处找秋水,突然叫出一声“哥”。奇怪怎么就突然称呼“哥哥”了,上一场戏还叫着“徐秋云”呢;影片最后,编导安排了陈秋水在营救难民时死于雪崩的结局(从而回避了大时代对人物命运的揉搓),未免有些匆匆了事,而这样刻意的无谓拔高,自然很符合“政治正确”的立场,但却使人物塑造显得单薄,特别是使人物为爱而挣扎的力度受到了严重挫败,致使影片后半部缺少应有的戏剧冲突,失去了必要的故事高潮,这是致命的不足,更是在不经意间露出了导演尹力拍惯了主旋律的痕迹。

5.镜头僵硬:电影的影像下了不少功夫,但是还是没有精确叙事的感觉。比如,长长的移动为什么长?短短的切入镜头为什么短?为什么要出现那么多渐隐渐现(快速而且中间黑画面很长)?都是镜头讲故事的流畅和精确性不够吧,所以断气感还是明显,加之剧作结构本身就有比较散的问题,所以这部电影显得不够一气呵成。

6.导演人选:个人认为如果这部影片让《我的父亲母亲》时期的张艺谋来导或许会更好。


8.总评篇

《云水谣》以精致的包装,细腻的爱情故事在《墨攻》、《满城尽带黄金甲》、《伤城》等大片前后狙击之下,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票房市场(总票房3200多万,跻身年度卖座影片第八位,有点出乎意料),不过将其媲美《泰坦尼克号》的叫嚣就不啻于痴人说梦(谁在那儿胡扯的?),中国爱情片目前还欠缺这个火候和市场环境。电影开头与结尾都拍得大气,还是可圈可点的。深刻的爱情,还需要更深刻的表达,这点上,《云水谣》还能更进一步。

导演已经尽力了(一个现实题材的故事,特别是还必须照顾到“海峡统一”这个抽象而敏感的主题,剧本确实不好处理),而他在拍摄手法上也有不少可取之处,气氛音乐更是难得地到位(煽情到位),很多地方,可以看出对好莱坞爱情电影的有效借鉴,对几个实力派演员的表演,导演也有必要的控制,对萎靡不振的国产爱情类型片来说,《云水谣》的尝试和努力,仍然令人尊敬。像尹力这样的实力派导演,仍然有足够的空间,继续在下一部电影中努力抵达完美。

就影片内容而言,编导们采用以年轻人的视角来透视老一辈人纯真爱情,是一种颇为稳妥但并无新意的做法,《云水谣》整体上也给人这样一种规规矩矩、不失不过的老实印象。编导们虽没有展现出足够的创造力,但已经按着爱情大片的模式下足了功夫;虽无甚特别出彩之处,但该有的都有了。虽然两段爱情都显得有些流年急景,未能深入勾画,但作为一部在贺岁档上映的爱情大片,这样的“度”倒是颇为适合在影院轻松一观,甚至还能赚到不少纯情少女的伤心泪。最令人称道是影片的完美画面,陈秋水与王碧云欢爱时的明快色调,洋溢着青春的气息;陈秋水被迫逃到大陆时,雨夜阴冷灰暗,烘托恋人分离时的伤心欲绝;来到西藏后,镜头更是毫不客气地摄入那里特有的天高地阔,清澈洁净得让人心醉。而四十年代的台湾、五十年年代的朝鲜战场这两个场景更是还原得非常逼真,足见主创人员的用心良苦。

就是这样一部规规矩矩的爱情大片在我们的电影市场里仍具有足以让人叫好的意义,将个人的恩恩爱爱放置于大时代的背景下,力图提炼出一段生死不负、惊天动地的动人爱情,打造一部宏阔而震撼的爱情大片,这样的思路是值得称赏的。虽然在奔着《北非谍影》、《乱世佳人》、《滚滚红尘》类似的经典爱情而去的路途上实在是有心无力,但它依然在故事、画面、格局等诸多层面上,将爱情片这种在中国并不如何盛行的电影类型提上了一个新的境界,甚至打破了贺岁档古装大片一统天下的格局。借用一句官方套话就是:符合大众的审美鉴赏习惯,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云水谣》突破了以往的固定框架,给国产电影注入了信心——只要作品足够精致、完美,观众就不会忽视其中的力量。而《云水谣》对于主旋律影片的另一贡献是它以市场规律办事,而不是靠行政命令的手段来提高人气,它使用明星,重讲故事,重视制作水准,这些都无疑使《云水谣》与其他贺岁档影片有着更深的意义。今天的中国电影人,已经越来越明确了类型片建设的正确思路,《云水谣》的大投入恰好释放出这样一个积极的信号——即使是一部文艺片,他们也要努力开发其中的商业性能。

总而言之,《云水谣》实在是一部优秀的国产影片!相信所有剧组成员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诚意!强烈推荐!



【更多影评】水云间的歌谣——再评《云水谣》

PinkACDC的博客
~  文章目录  ~
~  返回主页  ~
版权所有 © 2002-2012 Artsdome.com